MYIC厌氧反应器简介
自从八十年代国外科学家发现厌氧颗粒污泥并发明UASB反应器技术以来,厌氧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UASB技术的应用从高浓度有机废水发展到中、低浓度有机废水。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发现老式的UASB反应装置的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限制了厌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为:①老式的UASB反应装置的高径比偏小,布水面积较大不易形成均匀布水,特别是对于中、低浓度废水,由于产气量低,对污泥层的搅拌强度弱,容易形成进水的“短路”现象,影响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效果;②当进水浓度产生较大波动时,会对出水浓度也产生较大的波动,在结构上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③由于上升流速的限制,造成单位容积的处理能力不高;④由于结构上的限制,对于大型污水处理设施而言,UASB的占地面积仍显较多,使用上有一定的限制。
鉴于以上问题,国外开发出新型的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技术-EGSB。EGSB反应器实际是改进的UASB反应器,其运行在较大的上升流速下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从而保持了进水与污泥的充分接触。EGSB的概念特别适用于低温和中、低浓度废水,当沼气产率低、混合强度低时,较大的进水动能和相对集中的沼气搅拌作用,使反应器内污泥床膨胀高度增加,可获得比“通常”UASB反应器好的运行结果。
它的特点是:在一个高的反应器内将沼气的分离分为两个阶段。在反应器下部形成一个极端高负荷的膨胀颗粒污泥床,在此大部分COD和BOD降解转化为沼气。沼气中甲烷含量约为65-75%。这里产生的沼气由低部位分离器收集,并形成“气提”,携带水和污泥经“上升”管冲至反应器顶部气液分离器内。沼气由此被分离出来,泥水混合液将再循环降到反应器底部,形成一个内循环流。
处理后的出水经过下部分离器上升至反应器的高部位进行低负荷的后处理。在上部精处理后的水最终经出水堰溢流排出。
这种“内循环”系统使得反应器具有更高的运行可靠性。例如,当COD负荷增加时,沼气的产生量随之增加,由此内循环的“气提”增大,从而稀释了进水COD负荷;当COD负荷低下来时,沼气产量也低,从而形成较低的内循环流。因此,内循环实际为反应器起了自动平衡COD冲击负荷的作用。由于强烈的气液混合效应,在反应器中不会发生污泥床“沟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