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4 14:12:00
在蓝天、碧水、净土这三大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中,净土保卫战被称为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早在2014年,原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超标率超过16%,土壤修复迫在眉睫。截至目前,土壤环境监测国控点位有近8万个,包括环保部建成的38880个点位以及国土、农业部门所建的近4万个点位。
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对于受到污染的土壤修复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土壤一旦被污染,必需通过仪器设备采样检测才可以确定且土壤污染一般要经过10年或者20年之后才显现进去,不但如此,土壤修复通常还需要进行工程设计,检测,评估,调查等环节,而这些全都是难点,这就导致了土壤修复法规出台的较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导致土壤修复行业野蛮生长。
2年前,我过国务院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土十条”,正式打响了土壤污染防治战役的第一战,而对于各地方来讲,当地也陆续开展了土地污染监察工作,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2018年新颁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以预防为主、维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管理、污染担责、公众参与为原则,对于污染责任人认定、污染治理谁来买单、如何对污染行为严惩重罚等核心问题都给出的清晰的答案,同时,自“十三五”以来,中央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已累计150亿元。。
对工业污染场地进行土壤修复,是其再利用的前提。在中国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工业污染场地进行修复,已成为政府与市场的迫切需求。
相关专家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将超10万亿,远超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1.7万亿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4.6万亿。
不过,要开启这庞大的市场,首先必须确立谁来治理的核心问题?2015年爆发的常州毒地案,地方政府是否为肇事企业背锅?一时成为公众热烈讨论的话题。
近期,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副处长付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就是要解决土壤污染无人担责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无人负责的情况。具体来说,针对污染地块,首先是土壤污染责任人承担修复责任。即: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相关专家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将超10万亿,远超过大气污染防治和水处理板块。仅从过去两年的数据来看,2016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订单总额接近60亿元,2017年这一数值激增至250亿元左右。相对应地,2016年本土土壤修复相关产业的企业数量为2000家,而2017年这一数目增加了近800家。
而对于真正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来说,厘清土壤污染修复责任则是打开了市场空间。从目前来看,股东的背景、效益等仍然是企业竞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从长远来看,技术、适应性、结构及产业化将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前端的咨询评估环节、后端的修复环节、具体的技术细节等各方面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这样在下半场才能更具核心竞争力。
碧水蓝天环保平台立足废水废气处理的环保领域。工业匠心,立足环保,废水处理技术,废气处理设备采购,16年深耕工业废水处理,拥有120多个工业废气处理项目的实操经验;采用PTO(采购+技术+运维)三网服务模式。专业采购管家,一对一环保解决方案。
咨询热线:010-65861787
内容声明:信息来源于网络分享,仅供学习,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