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28 17:20:45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大成就是发展了全世界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中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大大提升,全民因此由40年前的缺吃少穿迈入大多数人实现小康、少部分人富裕或贫困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富起来”靠的就是工业,未来中国“强起来”还得靠工业。我们永远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制造业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国之根本,其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中国最大的国情之一就是人多,就业难。卢森堡可以靠金融业,泰国可以靠旅游业,甚至俄罗斯靠卖石油天然气就能很好地活下去,而中国绝不可能。那么仅靠不到100个央企,仅靠阿里巴巴、腾讯等一些互联网龙头,能解决中国最大的就业难题吗?更不能。有人说,从制造业中挤出的工人,女工可以做网络直播,男的可以做外卖小哥啊,让人只有“呵呵”啦。毋庸置疑,国家政策、社会舆论的着力点还是要放在中小企业身上。
中小企业在全部注册企业中占比99%以上,解决80%的就业人口,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而制造业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充分激活中小企业特别是广大制造业的潜能,让他们能够健康滋润地活下去,他们才有能力上供养政府财政,下供养员工家庭,全社会才会真正生动活泼地良性运转。
体系完备的制造业正成为当今世界国力角逐的重要砝码。以照明行业为例,全世界的产能基本集中在中国。欧洲、美国的企业嫌照明行业利润太低,基本上逐渐退出这个行业;而非洲、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区的企业又没有配套的供应链,现阶段还做不出有性价比的照明产品。因此中国企业在这个几万亿的刚性需求市场有无与伦比的话语权。中国其他制造业门类在国际上也有类似的地位。中国制造业能获得今天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几十年的勤劳奋斗,用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务须善加珍惜!
美国和中国的贸易逆差为什么那么大,就是因为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把又脏又苦赚钱又少的活让中国人干了。美国人本来以为自己很聪明,中国人没日没夜地苦干,他们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坐享中国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多年之后,中国国力在制造业的底色上全面崛起,中国人持有的美国国债越来越多,美国人这才发现以前的路有问题,于是特朗普政府终于“恶狠狠”地和中国开打全面贸易战,并且发起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的运动。对美国来说,你中国有一千个恒大、一万个碧桂园,他绝不在乎。
但中国要是有10个华为、100个京东方这样的制造企业,有10000个德国中小企业那样的“隐形冠军”,那美国绝对如坐针毡,如临大敌。“中兴事件”是“导火线”,其本质就是美国要在战略上遏制中国,会选择先进制造业作为突破口。“中兴事件”不是自由市场意义上的企业竞争那么简单,它是大国博弈的一枚棋子,其政治意涵极其强烈。
我们现在有时候会片面强调服务业的重要性。中国的服务业以前不发达,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偏低,大力发展服务业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经常会犯非此即彼的低级错误,由于强调了服务业,制造业的地位好像就被边缘化了。笔者觉得,在中国的基本国情下,制造业永远比服务业重要,制造业是皮,服务业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制造业为主的德国和以服务业为主的意大利,两国的国力国情对比一望便知。
在行业举办的各种会议和论坛上,笔者曾多次向坚守在一线的制造业老板们致敬。这真的不是装逼,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因为做一个制造业的老板有太多不易,能选择在困境中坚守的人理所当然地应该获得鲜花和掌声。
也许主观上他们只是为了个人和家庭有更好的生活,客观上却为国(纳税)为民(出薪)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可以选择退出,不再参与这个“责任越来越大,麻烦越来越多,利益越来越小”的制造业游戏。但是每个制造业老板的退出,都意味着国家税基的减少,一批国民的就业难题又会被推到社会上。
必须留住制造业的老板们!制造业是国之本,是纲。所谓金融服务业,所谓乡村振兴,所谓民生福祉,都是派生的,是目。纲举而目张,本固而末茂。制造业老板的痛苦若不能得到缓释,他们的萎靡乃至离开将是我们这个大国经济最危险的事情。
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来看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
一方面我们的制造业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又绝对不能没有制造业,怎么办?
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制造业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和日本。由于历史上日本曾让中华民族蒙受了太多屈辱和苦难,日本制造业这两年又正好出现了一系列丑闻,从主观上和客观上我们其实更愿意将学习的对象锁定德国。
在笔者认识的制造业老板中,有一批“德国迷”。其中一位跟我说过一个故事。他有一个晚上去逛德国的跳蚤市场,在摊位上发现一盏几百年前的欧式台灯,非常喜欢,随口向摊主问了一句,“不会是假的吧?”结果德国人勃然大怒,再也不理我们这位灯具收藏家了。在德国,被怀疑售卖假货是对人最大的侮辱。而对真正的制假售假者的处罚更是极其严厉。
一旦查实,制假售假同罪,最低罚款30万欧元(相当于200多万人民币左右),这还是政府罚的,另外还要面临消费者的天价索赔,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欧元。在如此“酷刑”之下,试问谁敢造假?所以在德国你能买到假货你就发达了。(在比利时、荷兰等欧盟国家类似。)
纵观国内,假冒伪劣产品之泛滥,令人沮丧。人家“超能”,你就“超熊”;人家“六个核桃”,你就“大个核桃”。个别电商平台上的“山寨”产品、伪劣产品触目惊心,其猖獗之程度叫人匪夷所思!
别看现在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奔驰、宝马、保时捷让人爱不释手,博世、西门子、双立人进入千家万户,德国市场上的假货更是荡然无存,但其实历史上“MADE IN GERMANY”也曾经是垃圾货的代名词。1871年德国统一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英法等国家早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要发展,他们选择的“捷径”是仿造英法等国的产品,剽窃其他国家的设计,以粗制滥造价格低廉的产品冲击市场。当时的英国是全球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人对德国人的做法深恶痛绝,斥之为“无耻之尤”,英国企业家甚至发起规模浩大的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
德国人并没有在“无耻”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英国人对德国产品毁灭性的评价引起德国人彻底的反省。他们开始着手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国家层面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制定机构,涉及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而且所有行业都有严格的监督检测机构。从此德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0年后,曾经被英国人钉在耻辱柱上的“德国制造”,从毛绒玩具到钢琴,从香水到钟表,各行各业开始诞生人见人爱的金字招牌。
中国的假货泛滥如果从1980年代的温州货和晋江货算起,快40年了,我们好像还在假货的沼泽里打圈圈没什么大的长进。
千万不要小看假货问题,它伤害的可是我们国民经济的整个机体。“假货的危害比黑社会大1万倍”,一位行业协会的会长跟笔者说,黑社会至多算身体局部的一个小脓包,随时挤掉,无关大局,而假货问题更像癌症。
德国人用10年时间重塑了国际社会对“德国货”的信心,我们还要用多少年?
我们学习德国制造,就是要学其“知耻而后勇”的精神。从现在起,我们能用10年时间彻底杜绝假货,让“MADE IN CHINA”像“MADE IN GERMANY”那样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信赖吗?
对于当下国内市场的乱象,千头万绪首要治假,而治假尤需用重典。假货问题在中国绵延40年而不绝,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关键问题是“有关部门”治理不力,很多地方政府有“糊涂认识”。如果用治理酒驾这样的魄力和勇气去治理假货,结果定将立竿见影。当然如果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对制假售假者“卖一罚万”,也许根本不需政府部门动手,现在买假用假最普遍的农村消费者马上变成成千上万支“打假别动队”,假货的生存土壤或将很快土崩瓦解。
假货不死,创新难起!只有对假货的打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制造业的创新动力才会被激活,质量靠谱、设计创新的中国制造产品才会逐渐大行其道。
我们学习德国制造,就是要给中小企业创造更优的生存环境。德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雇佣员工人数少于500人,年销售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德国目前有380万家中小企业,雇佣员工2820万人。按企业数量算,中小企业占德国所有企业的99.96%,雇工人数占70%。在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都有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精准对策。仅在联邦政府层面,德国经济部就推出“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一整套政策,在支持创新、专业人才保障、企业成立与交接、寻找国外市场发展机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行政手续等各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小而精、小而美是德国中小企业最大的特点。精工制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个螺丝,一把小刀,一个拉杆箱,一个水龙头,都可以做到行业第一,世界第一。而且上百年几代人一直传承下来。坚持品质、追求极致、耐得住寂寞正是德国工业精神的精髓。
国人目前赚快钱的思想是学习德国工业精神的死敌。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急躁焦虑的情绪,“灵魂跟不上脚步”,传销、成功学、过度营销、洗脑培训、无底线忽悠、追明星捧网红等等已经把人们折腾得寝食难安。
德国国土面积35万平方公里,比两个广东省的面积略大一点;人口8000万,比广东省还要少一些。漫步在德国城乡,山绿水清,人们安详踏实。强大的制造业是德国人富裕文明的最重要保证。
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建议我们各级政府官员多到德国考察学习,看看人家德国政府是怎样关心扶持制造业的。对那些坚守实业、追求品质、善待员工、默默耕耘的中小制造企业要给予更多的实惠更多的关怀;我们的中小企业老板,也要多向德国人取经,调整好心态,不要跟风,不要贪大,坚持在一些细分领域做精做强,争取早日成为所在领域的“隐形冠军”。
碧水蓝天环保平台立足废水废气处理的环保领域。工业匠心,立足环保,废水处理技术,废气处理设备采购,16年深耕工业废水处理,拥有120多个工业废气处理项目的实操经验;采用PTO(采购+技术+运维)三网服务模式。专业采购管家,一对一环保解决方案。
咨询热线:010- 65861787
内容声明:信息来源于网络分享,仅供学习,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