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25 1:10:03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小小种子改变世界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五六十年。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孟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
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研究之路并非顺利。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次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不断下降。
于是,他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高粱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
在袁隆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当时,杂交水稻怀疑论者嘲讽地说:“可惜人吃的是饭,不吃草。”袁隆平顶住了巨大压力,认真分析试验后判断:这次失败,恰好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关键是将这种优势向稻谷发展。
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改进品种组合,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公斤,比常规水稻增产30%。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抢救盐碱地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袁隆平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2005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有人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念念不忘的是与水稻相关的3个梦想。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他的第一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是他的第二个梦想。
他的第三个梦想,就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它们的最终归宿大多是寸草不生、颗粒无收,但是袁隆平不答应。他认为,荒芜的盐碱地在他的眼中尽是天下粮仓。老院士在实现了前两个梦想后,还想实现第三个梦想。在他看来,用盐碱地种水稻,既可以改良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又可以解决这一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还可以为国家提供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
“300亿公斤粮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湖南省目前全年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近8000万人口。”袁隆平曾在采访中满怀期待地说。
从2012年起,袁隆平院士开始研究盐碱地?水稻,并把我国海滩地区的海水稻作为试验品种。“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
通常情况下,pH值高于8的盐碱地很难适合作物生长。而袁隆平给盐碱地试验区推广耐盐碱水稻定下的目标是:盐碱地pH值达9,或盐度在0.6%时,亩产在300公斤以上,就可以推广耐盐碱水稻种植。
2018年10月,袁隆平来到兴安盟,并组建了19人的联合科研团队。2019年9月,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盐碱地水稻基地产出的稻谷平均亩产量达到508.8公斤,远超此前定的平均亩产300公斤“及格线”。
2019年底,袁隆平成为广东海洋大学特聘院士。他表示,希望能与教授专家共同努力,研究选育耐盐碱高产水稻,并将第三代杂交水稻尽快应用到生产上,为国家粮食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多次率团队刷新纪录
袁隆平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没有想过退休的事情,最怕闲下来没有事情做后变痴呆,自从2015年卸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职务后,他仍担任研究员,继续指导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此前的7月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实现了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
在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第二天,袁隆平还提出了两个新的短期“小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
在90岁高龄时,袁隆平带领团队在屡破超级稻单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49公斤等世界纪录后,再次刷新纪录。
数十年来,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数不胜数。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十几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共和国勋章”,还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2004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中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 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
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来源 人民日报 湖南日报 新华社 南方日报等
碧水蓝天环保平台打造工业环保综合服务平台,为工业园区提供一站式环保综合解决方案。50人环保专家咨询团队,200个环保实操项目经验,有工业环保问题请随时发到“环保工匠”小程序,快速提交,5分钟响应!
内容声明:信息来源于网络分享,仅供学习,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问题请联系删除。